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

抗爭時,讓我們都「非暴力溝通」


抗爭時,讓我們都「非暴力溝通」

文:劉劍玲  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



隨著佔領、罷工、罷課運動擴大,大家有越來越多機會與家人朋友討論運動,而這亦是非暴力抗爭的一環,就是爭取廣大中立者的支持。如何溝通,才能夠與人連結爭取支持?以下舉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。

例子一:出於愛與和平

街站叫喊或FB現況:「你地呢班大人慚唔慚愧呀,要D學生細路去為我地爭取民主!」

我們不希望,人們是出於內疚或慚愧,而參與社會運動,因為我們相信每個心靈都是自由自在的,不應受控於愧疚。
我們更希望,人們是出於對香港的愛護,對平等、公義、民主的追求而抗爭。

建議句:「學生已經在政總佔領了兩天,他們很疲累,是時候由大人們接力了,為了下一代的民主自由,我們與學生並肩作戰吧。」

例子二:傾聽親友的痛苦

朋友的FB上,親友寫著:「喂,facebook唔係比你兩公婆不停放政治資訊。搞少陣幫幫忙啦,你兩條友好煩,你地鍾意捐驅又好罷食罷瞓又好,咪洗板做假象啦。」

「NO」的背後,反映親友的憤怒和痛苦,她到底有什麼需要得不到滿足呢?從字裏行間估計,她可能:
1) 需要「和平」、「秩序」。
2) 需要「親密」。

同樣面對各處佔領運動,有人高興,認為終於有強而有力的聲音,去反映香港人追求民主的願望;有人擔憂,認為警察施暴,學生會受傷害。

親友的情緒,是源於她的內在聲音。她可能認為佔領運動發展得快,一時無所適從;同時她認為自己是親友,要做facebook friend,卻自覺長期收到「政治資訊」,不懂得處理積壓的憤怒和不安。

在體會親友的痛苦過後,建議可以善意回應:
「看到facebook的『政治資訊』,你感到煩擾,因為你需要寧靜和空間去休息,是嗎?」

盡量用「感受」和「需要」回饋親友,不用責備自己或親友。確定親友需要後,可以有具體請求和建議,例如:「家姐,聽音樂輕鬆十五分鐘,再上網看資訊吧」。

請求要具體,可做到,並且以正面方式表達。如果以「不」來表達,例如「你可以unfriend我」,有可能令親友感到冒犯,達不到善意溝通的效果。

當我們連結到親友的「感受」和「需要」後,或許他們會放下敵對狀態,開始講更多他們的需要。有一次,我試過聽一位鄰居阿姨說,她不喜歡遊行集會示威,認為會破壞經濟。當我再問更多時,發現原來這位阿姨,在訴說她當年偷渡來港無親人又身無分文的苦楚。

傾聽,使我們與人連結。在傾聽感受後,親友的需要得到滿足,便有空間去聽我們對民主香港的訴求和抗爭中的各種感受。

如何非暴力溝通?

非暴力溝通,可以用來傾聽親友,也可以傾聽自己。步驟如下:

步驟一   觀察:盡量不帶評論地描述發生什麼事。評論和內心說話則反映我們的感受和需要。
步驟二   感受:傾聽自己的感受,例如憂慮、憤怒、傷心、興奮、自在等等。
步驟三   需要:找出自己心中所需,例如民主、公義、自由、親密、信任、空間等等。
步驟四   請求:以行動滿足需要,例如聽音樂輕鬆十五分鐘,例如參與集會爭取普選。

願我們都充滿愛心與平安,傾聽自己和別人的需要。
願香港建立愛與和平的民主精神,不只普選制度,而是深入我們每天的溝通當中。

(本文刊於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/春天教會「非暴力抗爭」特刊,將於這幾天佔領聚會街站與市民分享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